Monday, February 12, 2007

从Prison Break说开去

各种各样的原因,回到家的第三天我准备把Prison Break看了,最后花了两天半的时间。观看过程相当顺利。

我过去并对美剧进行评价不多,即使有,也多是批判,鲜有赞誉。

不得不承认,我对于它们太苛刻了。实际上观看PB是件愉快的事,至少在我看来编辑们对于观众还是很尊重的,没有过分玩弄和欺骗的情节设置。这次的评论于情于理也要宽容一些的

剧情:
整部剧集就像是看Howard Hunt的间谍小说或者政治阴谋论的排演一般,充满了引人的元素和桥断。

第一季整个故事的主线很明确,走得很流畅。在这个主干的附近时而会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树叉生长出来,它们大多数作衬托之用,有一小部分会影响到树干的成长和走向。作为小树叉的旁支情节还是相当不错的,它们就好似google桌面的Gadgets,让爱好者们开心把玩而爱不释手,这也是值得人们讨论的焦点。我可以看出来,创作人员们是相当富有创意和“别有用心”的,时不时地会把一些创意添进去,这也是美国剧集边拍边放的一个优势。最后的结局虽然是一定的,但当中的曲折才是看点,只是第二季的条理明显差了不少,也希望快点结尾,但可能要等到奥运会了。

这部剧集虽然情节曲折,但也没有夸张到见首不见尾。对于我而言,比较难以预料的倒是各个角色的死亡,或者说是感觉上有些突兀,估计是我既定的电影思路的影响。不过PB“杀人”还真够麻利的,能够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地让剧中的角色迅速“中标”。这种对于悬念处理的干练倒真让我钦佩,没有一点拖泥带水,这一点华语电视剧应该好好学习(最近的一期金钟奖,听陶晶莹说书般地描述台湾电视剧最长的“死亡纪录”,从中枪到咽气花了四集,真是让人汗颜)。

过去是侦探片,现在是悬疑片,西方主流文化在不断地更新,人们对于视觉盛宴的要求越来越高,好莱坞以及北美各大公司对于电视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最近一些年里,西方的电视剧大有赶超电影的趋势,随着体制和操作手段的成熟,他们已经形成里了一条精致的制造流水线。


角色:
第一季看完,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是Paul Adelstein饰演的Paul Kellerman,不张扬,认真办事的那种差员。第一眼看感觉很眼熟,也该说他给的戏份不多,所以也能比较准确地拿捏。没想到到了第二季竟然戏份更多了,并且成了重要的角色,相信这个角色再将来会成为一个跳板,末了应该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还有,若是撇开善恶谈综合素质,这个角色算是剧中数一数二的了。


主角MS显然不是最耀眼的人,一是因为他的角色定位,主线人物反而没有太多的舒展空间,第一季里面,MS几乎没有犯什么错误,表情和形态也是相当的单一,动作上也没什么看点。其次,演员本身也是偶像派,表演上在一帮大佬面前也突显不出。即使如此,这个已多国混血出名的男演员还是以其自身努力奋斗的形象和英俊忧郁的迷人外表轻松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

和其他一些剧集一样,优秀的配角在其中信手拈来,到了第二季有浓墨登场几个重量型角色,成为该剧的亮点。但不得不承认,T-bag的扮演者
Robert Knepper是最耀眼的一个了,原因有三:首先,他是剧集里最闲散最悠闲的一个,即使在危急时刻也是气定神闲之态;二,个性鲜明,坏到骨子里,杀人无情,干脆利落,即使弄断自己的手也是相当果断,然又是“重情”之人,逃出来还不忘记跑回旧情人那里去办家家。三,言行兼巨,这个角色拥有全剧最夸张的神情和动作以及最丰富多变的台词(看了几集我便断定这家伙是演舞台出生,一查果然)。以上,这样一个被编剧和幕后团队如此厚爱的角色不被人关注是不可能,这个家伙还真是具有撒旦的特质,这倒是让我联想到The Devil's Advocate里的John Milton。
还有就是,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下面这照片,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是这个演员年轻的样子,无语。



圈子:
看美剧,追美剧有一个不便就是它一周一集,有时还会有事无事地停播一周。国人一般并不适应这样的所以当中的空隙时间就让大家心里不得安分。这些人聚在一起,便有了组织,建了论坛,网站,成了一片气候。于是大家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细节,还会有各种各样有趣的猜测,评论,质疑,水贴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外人看来可能会感觉八卦而且无聊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他们则是忘我地乐在其中,快乐无比。这是他们的家,乐土,这里让他们的生活充实。

只是这样的圈子的成立也预示在走向结束,大多数也就和剧集的播出寿命一样长,虽然这会持续几年,甚至更久。

好的剧集,圈子会越来越大,圈中会越来越着迷,最后圈子的生活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若真有一天要结束,或许真不知道如何面对了。所以,很多人会同时选择好几个圈子,保持自己能够保持“状态”。其实这是另一个大圈。

对了,有人说,人生就是很多个大圈组成的,呵呵。

文化:
经过两年的洗礼,PB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某种大众现象,不能漠视,这股风气相对稳定,它应该算是美剧的又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成为一种为众人接受的主流,这真的不容易。这也是美国电视剧后勤组们经过多年积累厚积而勃发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的一代越来越多开始关注美剧。最早将他们“引进”到国内的人也算是高学历的人群,留学生和当时被称之为白领的一批人,让这些东西火起来的应该是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大最大消费群体,对于美剧以及西方电影的长期消费习惯使得美国的一些文化元素从网络上渐渐蔓延,再通过媒体渗透到大众的生活里去。

这里不得不提到网络,过去很多电影只有在电影学院才能获得,许多讨论也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谈论,但网络的出现打破这一局限,如同市场开放般,文化产品也一股脑地涌了进来。美剧是其中的收益者之一。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无意地泛西化的东西已经在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已经一部分地西化了。没有人说不好,大家都挺享受的,还真是很舒服的感觉。

最早宣扬美国精神的是阿甘正传,借用一句话: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美国人有意无意在传达美国精神,美国文化,他的神秘,美丽,黑暗,刺激,种种快感,都是如此引人如胜。


有时我却会有莫名的危机感,希望些杞人忧天。虽然,最近说三国的火了,讲论语的火了,但我仍有余悸。且看且行吧!

PS:
说了那么多,我一直都在讨论影视。无论怎么样,这些毕竟只是娱乐。你有些稍微重要的事情,一抬头也便离开了。如果你真的感觉无聊,那看看PB,也不算太没效率的事情,再有闲暇便去论坛看看有什么新东西和大家一起享受这种不错的气氛。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在冰冷的电脑前完成的,而从其中体现的乐趣,我个人倒是觉得,和那个什么的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牛牛搞笑的为 早在05年你就批评PB了 到现在才看 你信心还真是足够 关于电影中角色不定时接连挂掉的猜测恐怕不是你的强项 因为先前你就用四个字精确地概括过了:档期到了……

Anonymous said...

早在05年你就批评PB了 到现在才看 你信心还真是足够 关于电影中角色不定时接连挂掉的猜测恐怕不是你的强项 因为先前你就用四个字精确地概括过了:档期到了……

Anonymous said...

对了为 新年快乐 忘记说了

Jswooden said...

追的人还不少,你现在还在看吧。